竹叶 又称淡竹叶,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干燥茎叶,性寒,味甘淡,入心、肺、胆、胃经,具有清热除烦、生津利尿的功效,用于治疗热病烦渴、小儿惊痫 、咳逆吐衄、面赤、小便短赤、口糜舌疮等症。《药品化义》载:“竹叶清香透心,微苦凉热,气味俱清。主治暑热消渴,胸中热痰,伤寒虚烦,咳逆喘促,皆用为良剂也”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竹叶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和香豆素类内酯,具有良好的抗自由基能力和抗氧化、抗衰老、抗疲劳、降血脂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、保护肝脏、扩张毛细血管、疏通微循环、活化大脑、促进记忆、改善睡眠、抗癌症、美化肌肤等功效。研究还证实,淡竹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等有抑制作用。用于清心利尿,治疗心火炽盛引起的口舌生疮、尿少而赤,或热淋尿痛,以及外感风热等,均取得较好效果。

竹茹 又名淡竹茹、竹皮,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茎杆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,成卷曲扭缩丝状团形,入药可生用,亦可将生姜水与竹茹充分拌匀,置锅內微炒制成姜竹茹。其性凉,味甘苦,入胃、胆经,具有清热化痰、除烦止呕的功效,用于治疗痰热咳嗽、胆火挟痰、烦热呕吐、惊悸失眠、中风痰盛、舌强不语、胃热呕吐、妊娠恶阻、胎动不安等症。《药品化义》载:“竹茹,轻可去实,凉能去热,苦能降下,专清热痰,为宁神开郁佳品。主治胃热噎膈,胃虚干呕,热呃咳逆,痰热恶心,酒伤呕吐,痰涎酸水,惊悸怔忡,心烦躁乱,睡卧不宁,此皆胆胃热痰之症,悉能奏效”。

竹沥 又称竹汁、淡竹沥,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茎用火烤而流出的液汁,性寒,味甘苦,入心、胃经,具有清热化痰、镇惊利窍的功效。《本草备要》载:竹沥“清风降火、润燥行痰、养血益阴、利窍明目。治中风口噤、痰迷大热、风痉癫狂、烦闷消渴、血虚自汗”,为清热化痰之要药,“竹沥行痰,通达上下百骸毛窍诸处。如痰在巅顶可降,痰在胸隔可开,痰在四肢可散,痰在脏腑经络可利,痰在皮里膜外可行”,以竹沥水代茶频饮,连服数日,可治消渴、小便多;竹沥加生姜汁、胆星末、天然牛黄调匀,白开水送服,可治小儿惊风、四肢抽搐;治中风痰迷心窍取竹沥、生葛根汁、生姜汁搅匀温服。

竹卷心 又名竹针、竹心,为嫩竹叶卷面而未张开的幼叶,与竹叶性味、功效相同,具有清心除烦、消暑止渴的功效,但清火力较强,多用于温热病心热烦闷、神昏等证。《本草再新》就记载:“(竹卷心)清心泻火,解毒除烦,清暑利湿,止渴生津”。用其泡服代茶饮,能治复发性口疮和慢性前列腺炎。

竹黄 又称天竺黄、竹膏,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等因被寄生的竹黄蜂咬洞后,而于竹节间贮积的伤流液,经干涸凝结而成的块状物质。本品自然产出者很少,大多采用火烧竹林的方法,使竹暴热后,竹沥溢在节间凝固而成,然后剖取晾干。其性寒,味甘,具有清热豁痰、凉心定惊的功效,常用于治疗热病、神昏谵语、中风痰迷不语、小儿惊风抽搐、癫痫等症。《本草汇言》载:“天竺黄,豁痰利窍,镇惊安神之药也。李氏(时珍)曰,其气味功用,与竹沥大同小异。第竹沥性速,直通经络,而有寒滑之功;竹黄性缓,清空解热,而更有定惊安神之妙”。《小儿药证直诀》中的“抱龙丸”和“利惊丸”都有竹黄这味药。

竹笋 为禾本科植物竹的新生嫩芽,按采收季节不同,分为冬笋、春笋和鞭笋(夏季采摘)几种。竹笋营养十分丰富,既可食用,又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。其性微寒,味甘,具有益气开胃、清热化痰、通利水道的功效,常用于治疗纳呆食少、肺热咳嗽、消渴等症。唐代名医孙思邈的《千金方》载:“竹笋味甘无毒,主消渴,利水道,益气力,可久食。”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竹笋所含的膳食纤维可增加肠道水分的储存量,软化粪便易于排出,起到促进肠道蠕动、帮助消化、通利大便的作用。同时其排毒功能还可减少胃肠癌、乳腺癌的发生。

竹衣(金竹杆的内膜)、竹精(新竹管腔内之液汁)等亦入药。竹衣治喉哑劳嗽,竹精治汗斑。可以说“竹子全身皆是宝,入药治病把疾疗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