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处】出自《植物名实图考》
【拼音名】TiěJiǎoFèngWěiCǎo
【英文名】HerbofCommonMaidenhairSpleenwort
【别名】石林珠、瓜子莲、猪宗七、猪鬃七、篦子草、蜈蚣草、石间生、对月草、洞里仙、石蜈蚣、石壁连、一扫光、猪毛七、铁线蕨、蜈蚣赶蛇、蕨萁
【来源】
药材基源:为铁角蕨科植物铁角蕨的带根全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spleniumtrichomanesL.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【原形态】多年生草本,高13-35cm。根茎短,密被粗筛孔状鳞片。叶簇生;叶柄长3-10cm,褐色或黑褐色有光泽;一次羽状复叶,线状披针形,长10-25cm,宽约1.2-1.5cm,两端稍渐狭;羽片疏生,20对左右,有极短小柄,斜卵形或扇状椭圆形,长5-6mm,先端钝形,前缘有细齿,基部广楔形;叶稍呈草质,表面浓绿色。孢子囊群线形,每羽片上有6-8枚,与中脉略成斜交,囊群盖同形。
【生境分布】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800-2400m的密林下、山谷石岩上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新疆等地。
【性状】性状鉴别全草长约20cm。根茎短,被有多数黑褐色鳞片,下部丛生极纤细的须根。叶簇生;叶柄与叶轴呈细长扁圆柱形,直径约1mm,栗褐色而为光泽,有纵沟,上面两侧常可见全缘的膜质狭翅,质脆,易折断,断面常中空;叶片条状披针形,长约15cm,小羽片黄棕色,多已皱缩破碎,完整者展开后呈斜卵形或扇状椭圆形,两侧边缘有小钝齿,背面可见孢子囊群。气无,味淡。
【化学成份】含C24-C31及C33的正烷烃和三萜类化合物:22(29)-何帕烯[22(29)-hopene]。又含黄酮类成分:山柰酚-3,7-二鼠李糖甙(kaempferol-3,7-dirhamnoside),山柰酚-3-O-α-L-鼠李糖-7-O-α-L-阿拉伯糖甙(kaempferol-3-O-α-L-rhamnoside-7-O-α-L-arabinoside),山柰酚-3-O-α-L-阿拉伯糖-7-O-α-L-鼠李糖甙(kaempferol-3-O-α-L-arabinoside-7-O-α-L-rhamnoside),芸香甙(urtin)。还含酚酸化合物:儿茶酚(catechol),没食子酸(gallicacid),焦性没食子酚(pyrogallol)。
【药理作用】叶含粘液质。作用参见猪鬃草条。
【性味】淡;平;凉
【归经】心;脾经
【功能主治】清热利湿;解毒消肿;调经止血。主治小儿高热惊风;肾炎水肿;食积腹泻;痢疾;咳嗽;咯血;月经不调;白带;疮疖肿毒;毒蛇咬伤;水火烫伤;外伤出血。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10-30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【各家论述】
1.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治红白痢,连根叶酒煎服。
2.《峨嵋药植》:治跌打损伤及腰痛,浸酒服。
3.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外用止血,治火伤。
4.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:治疔疮热疖,捣烂敷。
5.《陕西中草药》:利水,通淋,补肾,调经。治小便淋涩,月经不调,白带,遗精,阴虚盗汗。
【摘录】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