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植物/动物形态】
多年生草本,高20-50cm。假鳞茎扁平,卵形或不规则菱形,黄白色,富粘性,有须根。叶4-5片,狭矩圆形或披针形,长8-25cm,宽1.5-4cm,基部下延成鞘,抱茎。总状花序顶生,有花3-8朵;苞片1,早落;花大,紫色或淡红色;萼片狭矩圆形,与花瓣近等长,长28-30毫米;花瓣较阔;唇瓣较萼片、花瓣稍短,白色带淡红色,具紫脉,中裂片边缘有皱纹,先端凹陷,中央具5条褶片,侧裂片直立,合抱蕊柱,顶端钝,具细齿;雄蕊1,与花柱合成一蕊柱,和唇瓣对生;子房下位,扭曲。蒴果圆柱形,有6纵棱。花期4-6月份,果期7-9月份。分布于我国南方及甘肃省、贵州省、陕西省。生于山坡草丛中及疏林下。
【药材产地】
主产于贵州省、四川省、湖南省、湖北省、安徽省、河南省、浙江省、陕西省;云南省、江西省、甘肃省、江苏省、广西省等地亦产。以贵州省产量最多,质量亦好。销全国并出口。
【栽培】
生物学特性:喜温暖湿润气候,不耐寒。宜选疏松、肥沃、排水良好而又较为阴湿的砂壤上、夹砂土和腐殖土栽培,不宜在排水不良、粘性重的土壤栽种。
栽培技术:用块茎繁殖。9-10月份收获时,选当年生具有嫩芽的块茎及其与先年的老鳞茎毗连接生处切下,按行株距各33cm开穴,深10-13cm,每穴栽种3个,新芽向外,成三角形平放穴中。每1hm2用种茎22.5万个左右。栽后施猪粪水,并盖拌有猪粪水的草木灰或腐熟堆肥。北方于4月份底-5月份初,将先年贮藏带芽种茎切下,按行株距33cm×17cm开穴,每穴栽1个,覆土3-4cm,稍加镇压,浇水。
田间管理:中耕除草每年进行4次,第1次3-4月份苗出齐后,第2次5-6月份生长旺盛期,第3次8-9月份,第4次冬季倒苗后。每年追肥3次,前2次在中耕除草后进行,以猪粪水最好,第3次8-9月份,可用过磷酸钙与堆肥堆沤之后,撒在畦上,结合中耕,混入土中。现蕾时摘除花蕾。遇旱及时灌水。栽后第1、两年冬季,在行间可间种一季短期蔬菜。栽培研究进展:略
【采收加工】
栽种3-4年后的9-10月份采挖,将块茎浸水中约1小时左右,洗净泥土,除去须根,经蒸煮至内面无自心时取出,晒或炕至表面干硬不粘结时,用硫黄熏一夜后,晒干或炕干,然后撞去残须,使表面成光洁淡黄白色,筛去杂质。
【药材炮制】
白及片:将原药除去杂质及变色枯只,洗净,浸4h,捞起,中途淋水,闷润至透,切约1米m薄片,薄摊勤翻,干燥,筛去灰屑。炮制研究进展:略
【药材贮藏】
置通风干燥处,防霉,防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