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剂来源
《伤寒论》。
组成
甘草四两(炙)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(洗)大枣十二枚(擘)黄连一两
用法
以水一升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。温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
功用
《方剂学》:益气和胃,消痞止呕。
主治
1.《伤寒论》:伤寒中风,医反下之,其人下利日数十行,谷不化,腹中雷鸣。心下痞硬而满,干呕心烦不得安。医见心下痞,谓病不尽,复下之,其痞益甚。此非结热,但以胃中虚,客气上逆,故使硬也。2.《金匮要略》:狐惑之为病,状如伤寒,默默欲眠,目不得闭,卧起不安。蚀于喉为惑,蚀于阴为狐;不欲饮食,恶闻食臭,其面目乍赤、乍黑、乍白,蚀于上部则声嗄。3.《方函口诀》:产后口糜,泻。
验案
1.口腔糜烂《浙江中医杂志》(1980,11:515):陈某某,男,48岁,农民。口舌糜烂已20余天,尿赤,脉洪数,予导赤散2剂无效,大便3日未解,于原方加凉膈散2剂,大便解,口舌糜烂遂愈。半月后复发,症状较前为剧,舌红绛,边有脓疮,尿黄。先后用二冬甘露饮、六味地黄汤加肉桂均无效。出现满唇白腐,舌脓疮增多,不能食咸味,以食冷粥充饥,口内灼热干痛,喜用冷水漱口。于是因思日人《橘窗书影》所载口糜烂治验二则,认为本证属胃中不和所致,用甘草泻心汤。炙甘草12克,干姜5克,半夏、黄芩、党参各9克,川连6克,大枣6枚,2剂。药后口内灼热糜烂减轻,已不须漱水,仍予原方2剂而愈。2.口腔溃疡《新中医》(1994,5:28):用本方治疗口腔溃疡21例。结果:用药3?7天溃疡消失,随访半年无复发为痊愈,共18例,用药7天内溃疡消失,半年内复发1?2次,再次应用本方仍有效为有效,共3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