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小豆为常用中药。《神农本草经》列为中品。
别名:赤豆,红小豆,朱砂豆。
来源:为豆科植物赤小豆的干燥种子。叶、花及发的芽亦供药用。野生与栽培均用。
产地: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生产。
性状鉴别:干燥的种子呈圆形而稍扁,长5~7毫米,直径约3毫米,种皮暗紫色,平滑,微有光泽,种脐线形,白色,约为全长的2/3,中间微凹陷成一纵沟,偏向一端,背面有一条不明显的棱脊。质坚硬,不易破碎,除去种皮,可见两瓣乳白色子仁。气微,嚼之有豆腥气并有粘性。以身干、体实、饱满、色紫红发暗者为佳。
主要成分:每百克含蛋白质20.7g,钙67g,脂肪0.5g,碳水化合物58g,粗纤维4.9g,灰分3.3g,磷3.5mg,铁5.2mg,其外还含硫胺素、核黄素、尼克酸等。
功效与作用:赤小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福氏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。
炮制:洗净泥土,生用,打碎。
性味:甘、酸、平。
归经:入心、小肠经。
功能:除湿利水,消肿解毒,和血排脓。
主治:水肿脚气,泻痢下血,热毒痈肿。
临床应用:赤小豆性善下行,内能通利水道,使水湿下泄而消肿,为滋养利水消肿良药,治水肿、脚气偏于虚胜者,尤为适宜;外可清血分热毒,因其性寒入血而能降火行血,故可治疗热毒疮疡之症。
1、治疗水肿胀满,脚气浮肿,小便不利等症,常与薏仁米、冬瓜皮等配伍,亦可与鲤鱼同煮服,虚性浮肿,可与红枣配伍,长期服用,如赤豆薏苡汤。
2、用于湿热黄疸,身黄,发热、无汗,可与麻黄、连翘等配伍,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。
3、用于疮疡肿毒,红肿热痛及内痈,大便下血,可单用煎浓汁服,或与当归配伍。亦可研末外敷。若与冬瓜仁、桃仁、薏苡仁等配伍,可治肠痈。
4、治疗流行性腮腺炎:赤小豆捣细末与鸡蛋清调敷患处,一般一次即能消肿,疗效显著。
5、治疗肝硬化腹水,常与活鲤鱼同用,具有消肿行水利尿之功。
使用注意:性逐津液,久食令人枯燥。
用量:9~30g,或入散剂。外用:生研调敷患处。
处方举例:1、赤小豆汤(《圣济总录》):赤小豆50g,桑根白皮(炙、锉)60g,紫苏茎叶30g(锉焙)。上三味除赤小豆外,捣罗为末。每服先以豆锉60g,用水五盏煮熟,去豆,取汁二盏半,入药末12g,生姜0.3g,煎一盏半,空心温服。
2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(《伤寒论》):麻黄(去节)60g,连翘60g,赤小豆60g,杏仁40个(去皮、尖),大枣十二枚(擘),生梓白皮60g(切),生姜(切)60g,制甘草60g。上八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黄再沸,去上沫,纳煮药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
3、赤豆薏苡汤(《疡科捷径》):赤小豆、薏苡仁、防已、甘草。煎汤服。
注:赤小豆有野生与栽培两种。南方多习用野生者,北方习用栽培者,两种商品质量无甚区别。均同等入药。此外,四川、云南则以红饭豆入药。河南、山西则误将相思子充当赤豆用,二者在外形与药效上均不相同,必须严格区分。